高密扑灰年画的基本介绍山东高密市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“民间写意画”,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,然后用毛笔勾描,再用白纸拓印,一稿可拓扑多张,“扑灰”由此得名。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,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。扑灰年画的制作特征使其没办法...

高密扑灰年画的基本介绍
山东高密市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“民间写意画”,作画时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打好草稿,然后用毛笔勾描,再用白纸拓印,一稿可拓扑多张,“扑灰”由此得名。扑灰后的画稿还要加以手绘,经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。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征使其没办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、绘制技艺,由此导致制作周期长、工艺讲究、产量有限的特征,如此扑灰年画便没办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角逐市场,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。到了现在,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区域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。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,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,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,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。
扑灰年画相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,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供应,由于临摹需要很多底稿,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“扑粉”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“扑灰”拓印法。“扑粉”和“扑灰”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,而在于“扑粉”是用现成的粉本(即样本),而“扑灰”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。“扑粉”是直接印制,用一次印一次,“扑灰”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。由于有了临摹这一程序,故扑灰年画在进步过程中极擅长吸收各种绘画原因和造型风格,以适应大家的审美趣味。清初扑灰年画吸收了文人画的艺术原因,嘉庆年间又对天津杨柳青、潍县杨家埠两种木版年画的技术进行了吸收与改造,渐渐形成具备浓郁地方风格的年画派系。咸丰年间高密出现一大量年画制手,出现了“老抹画”、“红货”两个主要流派。
高密扑灰年画多使用全开纸作画,以大见长,容易见到的有“大褂子”、“大横披”、“四条屏”、“八条屏”等。从构图上看,总是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,除去花卉条屏、人物画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高大前凸后翘外,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,叫人物占满画面空间,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,具备肯定的显眼成效。
高密的扑灰年画凝聚着高密世俗文化内涵,高密家堂祭祀画,几乎涵括了中国民间年画所有些敬祖乞祥纳福文化内涵,是家堂年俗孝文化功用的核心之一。
商品特征
扑灰年画就其内容:丰富多彩,构思奇巧,制作精细,风格古雅。其造型拙扑简练,用笔潇洒自如。其画风优雅、淡写飘逸、浓笔浮沉。其画法以色代墨、艳彩浓色、细腻处丝丝诱惑、狂发时涂色如泼。色彩艳丽,对比强烈,深受大家喜欢。扑灰年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,以色代墨,着色浓重,色彩艳丽,形象追求动感,结条豪放流畅,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,但在前凸后翘圆润中不失隽秀感。扑灰年画挥豪放、推拙粗犷、古朴、优雅,兼工重写是它的精髓。题材有民间传闻、历史故事、戏曲人物、仕女娃娃等,把年画与年俗活动紧密结合,深受民间欢迎。
历史民俗
高密扑灰年画起来自于明朝初期。据了解它的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一户姓王的人家。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,迫于生计,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供应,慢慢学会了一些技艺,又不断探索,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,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、印花模具。自此,携带农村土味,携带农民的传统风俗,携带民间艺术的瑰丽风彩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。
嘉庆年间,高密扑灰年画开始用画印结合的新技术。当时,曾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板的胡三,来到了高密李家庄,投入胡玉显门下。他将杨柳青木版年画技法糅进扑灰年画制作,先刻版印线稿,再以手绘完成画面,使每幅画都可以在短期内达成批量生产,提升了效率。因经济效益成倍增长,不少画坊改画这种年画,称为半印半画。
做法
扑灰年画制作是依据作者所构思的题材内容,打好腹稿后,先用柳枝烧制成的炭条勾出轮廓,即粉稿,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,就叫作“扑抹”。这是扑灰年画的第一道工序,这样可以扑抹数张画稿。如再增加数目,可以在扑好的一张画稿上再用柳枝炭条描一遍,重扑。
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二道程序是“手绘”。“扑抹”是基础,“手绘”是重点。“手绘”复杂得多,主要包含“大刷狂涂”、“细心巧画”、“描子勾拉”、“粉脸”、“涮手”、“赋彩”、“开眉眼”、“勾线”、“涮花”、“磕咸菜花”、“描金”、“涂明油”等步骤。
高密扑灰年画的获奖荣誉
2006年网络情人节,高密扑灰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